2013-10-17[中国新闻社](记者董子畅)时隔近30年中国将开展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闻发言人王炼17日在北京透露,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在全国22个省份的655个县组织开展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为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奠定基础。
王炼表示,历次中药资源普查获得的数据资料为中国中医药事业和中药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从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到现在已经近30年,期间中药资源种类、分布、数量、品质和应用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对中药资源再次进行详细的摸底调查十分必要,可以为制定中药资源保护措施以及环境保护措施、促进中药产业的发展政策提供可靠详实的依据。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司长苏钢强表示,开展中医药资源普查试点面临许多困难,过去的普查队员早就退休了,真正能够认识药,并且能够掌握普查的娴熟技术的人才比较缺乏。药材资源和生态之间以及资源和产业之间、资源状况和人工的规范化种植之间都需要相应的数据信息,并且要从单纯的以品种为单元的调查向区域为单元的普查转变,技术和组织上也有一定的压力。
苏钢强指出,现在的中药资源普查还是一个试点工作,要争取在全国铺开还需要一个阶段。到2013年底将在全国31个省份一共807个县全面开展试点工作,下一步还将再建设11个种苗繁育示范基地,完善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信息服务体系。
2013-10-17[中国网]中医药管理局:摸清中药资源家底 建立动态监测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今日上午在京召开新闻通气会,重点通报了开展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四项任务,要求摸清中药资源家底,探索建立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信息服务体系。
建国后,我国分别于1960-1962年、1969-1973年、1983-1987年组织开展了三次中药资源普查。历次中药资源普查获得的数据资料为我国中医药事业和中药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但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距今已20多年,期间中药产业快速发展,对中药资源的利用需求不断增大,中药资源种类、分布、量、质和应用等与20多年前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对中药资源家底进行摸底调查十分必要,为制造资源保护措施和促进产业发展提供可靠详实的依据。
国家中医药管理办公室主任王炼指出,基于这一出发点,根据2009年《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的开展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加强中药资源监测和信息网络化建设的要求,同时结合国务院赋予我局组织开展中药资源普查、促进中药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的职责,2009年我局开始筹备并于2011年通过实施中医药公共卫生专项和行业科研专项,在全国22个省份的655个县组织开展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
这次组织开展中药资源普查试点的目的是探索组织模式、技术方法、总结经验、培训人才和锻炼队伍,为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的组织实施奠定基础。
同时,王炼主任也介绍了这次开展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的任务:一是调查代表性区域的药用资源的种类、分布等信息,收集标本、药材和种质资源等实物,分析研究重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情况,研究探索区域内中药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发展思路,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指导中药材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二是探索建立包括中心平台、监测站和监测点三个层级的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信息服务体系,通过监测分析中药资源动态变化趋势,从国家层面掌握主要中药材的产量、流通量、质量和价格等信息,提升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信息化程度。三是建立中药材种苗繁育示范基地和种质资源库。四是开展与中药资源相关传统知识的调查。
2013-10-17[中国网]中医药管理局谈“染色中草药”:将密切关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今日上午在京召开新闻通气会。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专家指导组组长黄璐琦在谈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近日曝光的“染色中草药”时称,将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相关的工作。
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开展了中药饮片违法染色问题的专项抽验,对安徽、甘肃、广东和四川4个省相关单位生产、经营或使用的部分中药饮片进行了抽样,共抽样397批,检验证实22批存在染色问题。
存在问题的中药饮片包括来源于甘肃博慈药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东莞市中医院、深圳市中医院等地的红花,来源于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深圳市中医院、宜宾市第二中医院(宜宾市翠屏区中医医院)等地的延胡索,来源于甘肃众友健康医药连锁有限公司众友药城的西红花。
针对这一问题,黄璐琦称,国家有关部门已经表态,并采取措施,我们将密切关注,积极配合,做好相关的工作。
2013-10-18[健康报](记者崔芳)中药材道地环境需抢救性保护
10月17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情况新闻通气会。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专家指导组组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黄璐琦介绍,经过两年试点,目前普查工作已在全国22个省份的655个县铺开。普查显示,道地药材正面临着产地迁移、道地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挑战。
黄璐琦说,随着经济的发展,不少道地药材产地已经从农田变成了工业园甚至新兴城市。这种情况导致很多优良的品种处于濒危状态。近年来,随着中药材涨价,不少地区出现违背自然规律种植药材,使不少道地品种面临连作困境。“比如人参、三七等都是多年生,这块地种过,之后好几年都要休耕养护。但是前几年一拥而上种了好多,今后几年就没地可种了。”黄璐琦表示,这导致一些药材不得不离开道地产地,迁移种植。因此,道地药材环境保护应引起足够重视。
针对近年来公众关注程度较高的药材价格飞涨问题,黄璐琦表示,中药材涨价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药材总蕴藏量、每年可用量等信息不明,市场和生产两头信息不对称,农民没办法按需种植,就会出现有时单品种价格不合理飙升。针对这一问题,此次普查探索建立了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信息服务体系,以引导合理种植,稳定药价。
按照计划,到2013年年底,本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将在全国31个省(区、市)807个县全面开展,预计“十二五”末全部完成。
2013-10-18[中国中医药报](记者杨志云)中药资源普查试点获阶段性成果
10月17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主任、新闻发言人王炼介绍了试点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创新了组织模式,采取“行政”和“技术”两线并行的工作机制和“局省”联合的组织模式,基本建立了国家、省和县三级普查试点工作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系;培养了一支从事中药资源工作的专业队伍,参加普查试点的专业技术人员已有4000多名;制订了普查技术方案;创新了一批新的调查方法;探索建立了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信息服务体系、若干种子种苗繁育示范基地和2个种质资源库,调查了9000多种中药资源,对药典收载的400多种中药材进行了重点调查,为顺利开展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奠定了基础。
为保证资源普查试点工作的同质性和规范性,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国家中医药局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专家指导组组长黄璐琦称,一是在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的基础上制订了技术规范;二是所有技术骨干经过了统一规范的专业培训;三是信息化的数据库做支撑;四是使用中医药标本在线鉴定系统。此外,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如GPS、RIS、GIS技术,分层抽样调查方法等,保障了此次普查所得出的数据更加科学、规范。
黄璐琦表示,通过此次调查,发现一些中药物种资源情况不容乐观。比如传统的石牌藿香,产地系广东暨南大学所在的区域,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有些地方已经从农田变成了工业园,甚至变成了一个城市,这种情况导致很多优良品种处于濒危状态。但随着近年来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一些野生中药资源尚未到严重的濒危程度,“我们调查完后发现有些地方的生态环境恢复得还是不错的,保护得还是非常好的”。 (来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闻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