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大量专利遭外国企业海外抢注
“许多中医药研发成果由于没申请专利,导致大量中医理论知识、独家方剂在传承中流失。”在北京中医药知识产权“健体”专项行动启动仪式上,市知识产权局局长汪洪坦言。据他透露,未来北京市将加大对中医药领域专利资助奖励力度,引导树立中医药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外国企业抢注专利抢夺海外市场
中医药起源于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中药材生产国,我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中药古方。但据数据显示,当前已有900多种中草药项目被日、韩等国企业抢先在海外申请专利,占领了我国国内中药市场近30%份额,以及超过90%的国际市场份额。
“北京市中医药领域的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在全国虽居于前列,但与北京市中医药行业研发实力相比,还有很大上升空间。”汪洪说,目前北京市中医药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整体不高,不少中医药机构和企业不注重商标注册,缺乏品牌战略,国外企业商标抢注时有发生,名牌流失严重,中医药领域知识产权纠纷案件也呈上升趋势。
传统中药方剂面临失传
市中医管理局局长屠志涛在最近一次科研评审中发现,论文很多,但专利很少,“发表再多的论文,如果一个专利都没有,何谈创新?”
记者采访时发现,北京市中医药领域科研人员仍遵循先发论文,后申请专利的“老黄历”,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甚至不清楚哪些成果可以申请专利,也不了解专利申请程序。
不仅如此,很多老中医对自己的临床经验和药方秘而不宣,致使一些宝贵的疗法和技术得不到推广,甚至失传。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还影响到科研院校、医院和科研单位自制药剂及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导致许多具有较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中药新产品无法及时生产。
中医药专利资助奖励将加码
为改变这一现状,市知识产权局与市中医局启动北京中医药知识产权“健体”专项行动计划(2015-2017年)。
北京市将加大对中医药领域专利资助奖励力度,引导提高中医药在制剂方法、新治疗作用等方面的知识产权申请数量和质量,鼓励中医药技术和产品到国外申请知识产权;打造中医药知识产权专题数据库,搭建北京市中医药特色知识产权交易服务平台,为北京市中医药产、学、研机构服务,增强中医药领域知识产权转化能力;加强中医药市场知识产权监管,打击假冒专利行为,定期发布《北京市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蓝皮书》;开展中医药领域知识产权纠纷调解工作,在中医药企业集聚的园区建立“北京12330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工作站”;编写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科普读物,形成包括专利、商标、商业秘密等多重保护方法的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汪洪透露,北京市将遴选一批中医药知识产权专业服务机构和行业专家,建立“中医药知识产权人才专家库”,以期为北京市医院、学会和企业培养一批兼具中医理论和知识产权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来源:北京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