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网 - 医药招商 - 医药资讯 - 医药搜索 - 中医药 - 百姓OTC - 企业大全 - 产品供求 - 技术项目 - 医药资源 - 医药人才 - 医药论坛
 
   
 
卫生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及相关障碍的诊断治疗指导原则》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厅局,药品监督管理局:
    根据当前苯丙胺类兴奋剂临床滥用形势,为规范苯丙胺类兴奋剂在临床上的应用治疗,卫生部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共同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定了《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及相关障碍的诊断治疗指导原则》,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用此指导原则,在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及相关障碍的诊断和治疗中遇到新情况,请及时反馈给卫生部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请将此文传达至卫生部部属、部管医院。
卫      生      部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二○○二年二月二十一日
   

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及相关障碍的诊断治疗指导原则

    苯丙胺类兴奋剂(Amphetamine-type stimulans, ATS)是苯丙胺及其衍生物的统称,涉及几十个品种,具有药物依赖性(主要是精神依赖性)、中枢神经兴奋、致幻、食欲抑制和拟交感能效应等药理、毒理学特性,是联合国精神药品公约管制的精神活性物质。由于此类物质具有较强的依赖性(成瘾性),滥用潜力很大。
    受国际上ATS泛滥的影响,近年来我国面临着继海洛因之后ATS流行滥用的威胁。有鉴于此,我们组织有关专家研究制定了ATS滥用诊断治疗方案,旨在对目前临床上ATS滥用诊治进行规范和指导。
    一、常见苯丙胺类兴奋剂的药理学特性和分类
    (一)药理、毒理学特性
    苯丙胺类兴奋剂是指以苯丙胺为代表的具有相似化学结构和药理作用的一类化合物,其主要药理毒理学作用有:
    1.影响中脑边缘区欣快中枢,产生欣快体验;
    2.中枢兴奋作用,使活动增加、疲劳感消失、睡眠减少;
    3.刺激延髓呼吸中枢,使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增加;
    4.抑制摄食中枢,导致食欲下降;
    5.对心血管系统产生兴奋作用可使血压增高,心率加快;
    6.可导致体温升高;
    7.作用于瞳孔括约肌,可使瞳孔扩大;
    8.滥用过量可产生幻觉和妄想和认知功能的损害;
    9.长期大量滥用苯丙胺类兴奋剂可导致神经系统永久性的损伤。如:亚甲二氧甲苯丙胺(MDMA)进入神经系统后,可形成有毒的代谢产物,导致神经末梢退行性改变。
    苯丙胺类兴奋剂进入脑部速度快,并在脑组织中蓄积。一般在摄入数分钟内即可产生外周和中枢作用。在体内的清除主要通过原形排泄和生物转化两种方式。苯丙胺与甲基苯丙胺可以在服用后20分钟内在尿中出现。苯丙胺在人体的半衰期约为7~11小时,剂量的30%以原型排泄,尿p值降低时,半衰期缩短。
    排泄率和排出原型药的量随尿液p值不同有所差异。碱性尿在24小时中排出率约为45%,其中2%为原型药;而酸性尿24小时排出率约为78%,其中68%为原型药。口服苯丙胺5mg后29小时仍可在尿中检出原型药。摄入体内的甲基苯丙胺大约一半以原形由肾排泄,部分转化成为苯丙胺继续代谢。
    (二)分类
    苯丙胺类兴奋剂均具有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作用,但不同药物的作用各有侧重。根据苯丙胺类兴奋剂化学结构不同及药理、毒理学特性可分为以下四类:
    (1)兴奋型苯丙胺类
    这类化合物以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作用为主。代表药有苯丙胺、甲基苯丙胺、卡西酮和哌醋甲酯等。
    (2)致幻型苯丙胺类
    这类化合物具有导致用药者产生幻觉的作用。代表药有二甲氧甲苯丙胺(DOM)、溴基二甲氧苯丙胺(DOB)和麦司卡林等。
    (3)抑制食欲型苯丙胺类
    这类化合物具有抑制食欲作用,包括苯甲吗啉、苯二甲吗啉,二乙胺苯丙酮;芬氟拉明及右旋芬氟拉明等。
    (4)混合型苯丙胺类
    这类化合物兼具兴奋和致幻作用,包括亚甲二氧基甲基苯丙胺(MDMA)和亚甲二氧基乙基苯丙胺(MDEA)等。“摇头丸”多指MDMA,但目前国内黑市购买者多为苯丙胺类兴奋剂的混杂剂。
    常见苯丙胺类兴奋剂的名称及作用见下表及附件。
常见苯丙胺类兴奋剂及其药理作用
中文名
英文名
别名
俗名
主要作用
苯丙胺
 Amphetamine
安非他明
提神丸
大力丸
中枢神经兴奋
右旋苯丙胺
 Dexamfetamine
 
 
中枢神经兴奋
左旋苯丙胺
 Levaamfetamine
 
 
中枢神经兴奋
甲基苯丙胺
 Methamphetamine
去氧麻黄硷
冰毒
中枢神经兴奋作用较苯丙胺强
卡西酮
 Cathinone
 
 
具有类似于苯丙胺的兴奋作用
哌醋甲酯
 Methylphenidate
利他林
          
中枢神经兴奋
二甲氧甲苯丙胺
 2,5-dimethoxy-4-methyl
 -amphetamine, DOM
 
 
致幻作用
溴基二甲氧苯丙胺
 4-bromo-2,5-dimethoxy
 -amphetamine, DOB
 
 
致幻作用,作用慢,恢复慢
三甲氧苯乙胺
 Mescaline
麦司卡林
仙人球毒碱
坏种
致幻作用
苯甲吗啉
 Phenmetrazine
芬美曲嗪
 
抑制食欲
苯双甲吗啉
 Phendimetrazine
苯甲曲嗪
 
抑制食欲
芬氟拉明
右旋芬氟拉明
 Fenfluramine
 Dexfenfluramine
氟苯丙胺
右苯丙胺
 
抑制食欲
3,4-亚甲二氧甲基苯丙胺
 3,4-methylene-dioxymethyl
 -amphetamine, MDMA, Domex
替甲基苯丙胺
都麦克斯
摇头丸
迷魂药
狂欢丸,爱芝
兴奋及致幻作用
3,4-亚甲二氧基乙基苯丙胺
 3,4-methylene-dioxyethyl
 -amphetamine, MDEA
三乙氧苯乙胺
  
兴奋及致幻作用
    二、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方式及临床表现
    (一)滥用方式
    1.常见的滥用方式为口服,其它方式还有:鼻吸、注射或搀入饮料一起饮用。甲基苯丙胺(冰毒)则可在熏燃后以烟雾的形式抽吸。
    2.许多人是从偶尔滥用过度到规律性滥用,然后再到成瘾,形成依赖的时间长短不等,有的只需数日或数周。
    3.为不断获得用药后的欣快感受,用药间隔时间会越来越短,滥用剂量也会很快增加,静脉滥用者使用剂量增加更快,甚至每隔2-3小时注射一次,如此24小时不间断。其间进食很少并始终保持不睡状态。
    4.这种滥用周期通常会因为药品用尽或出现恐惧等不良体验后而停止。停药后即进入12-18小时的深睡状态,醒后会有极度的饥饿感、困倦和抑郁情绪,并伴有强烈的继续用药的渴求。
    5.多药滥用问题,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者中的多药滥用现象很常见,为避免用药后的不适,一些滥用者常常合并滥用镇静类药物(如巴比妥类),或同时酗酒或滥用海洛因。
    (二)苯丙胺类兴奋剂的依赖综合征
    一些滥用者在经过若干时日后会逐渐形成依赖性。其主要表现为:
    1.个体不能自制(强制性)地和持续性地使用苯丙胺类兴奋剂;
    2.逐渐形成对于苯丙胺类兴奋剂的耐受,其用量逐渐增加;
    3.停药或骤减用量后出现戒断症状;
    4.由于使用此类兴奋剂对个体或社会造成危害;
    5.个体虽然已认识到滥用药物的危害,但仍继续使用。
    (三)苯丙胺类兴奋剂急性中毒的表现
    1.躯体症状
    苯丙胺类兴奋剂摄入量较大时可引起收缩压和舒张压升高,低剂量时由于心输出量增加而反射性地降低心率,高剂量可出现心动过速和心律失常,呼吸速率及深度增加,出汗等。同时可出现头痛、心慌、疲倦、血压增高、发热、反射性心率减缓、瞳孔扩大,睡眠障碍。部分滥用者还可能出现咬牙、共济失调、头痛、恶心、呕吐等。
    采用静脉注射方式的滥用者,为追求最大程度的快感,可每隔2-3小时注射一次,从而出现明显的中毒症状,包括瞳孔扩大、大汗、口渴、厌食、血压增高、脉搏增快等。由于外周血管收缩使得皮肤冰冷,同时可出现心房和心室的异位节律增多,阵发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一些人可出现血糖升高,血液凝集速度加快。还会出现因口干而引起的固体食物吞咽困难。骨骼肌张力增加,肌腱反射亢进,出现不自主的磨牙动作,并可见手部静止时的细微震颤或手足舞蹈样动作。还可出现尿潴留和便秘。重者可导致惊厥、昏迷,心律失常甚至死亡。
    2.精神症状
    初次使用苯丙胺后可体验到欣快感或焦虑不安,同时表现为自信心和自我意识增强、警觉性增高、精力旺盛、饥饿感及疲劳感减轻等,并可出现判断力受损。行为上表现活动增多,话多,易激惹,坐立不安。
    药量继续增加时,可出现严重的焦虑情绪、情感表现愚蠢且不协调。思维联想松散,逻辑性差,并出现幻觉、偏执观念或妄想。语速增快,言语含混不清或持续言语。行为上表现为刻板动作和自发动作,少数人可出现冲动、伤人或自伤。静脉注射方式滥用者上述症状来得更快、更严重。
    (四)苯丙胺类兴奋剂的慢性中毒
    一些长期大量滥用AS者,可出现躯体多系统的损害。除前述的急性中毒、依赖综合征外,还可以有如下表现:
    1.躯体异常:由于滥用期间厌食和长期消耗,滥用者体重明显下降。此外,由于在滥用时可有磨牙动作,长期滥用者常会出现口腔粘膜的磨伤和溃疡。
    2.神经系统异常:长期滥用者常会出现肌腱反射增高、运动困难和步态不稳等表现。
    3.精神活动异常:在长期滥用者,最初用药后的欣快感往往代之以突发的情绪变化,表现情绪不稳、易激惹,后者表现为因小事而大发脾气。慢性中毒症状可有注意力和记忆力损害。
    (五)苯丙胺性精神病
    苯丙胺性精神病是由滥用苯丙胺类兴奋剂引起的中毒性精神障碍,可在长期用药中逐渐出现,也可在一次使用后发生。其症状表现与偏执型精神分裂症颇为相似,应注意鉴别。
    1.感知觉障碍:患者在意识清晰的状态下出现丰富的错觉或幻觉(幻听或幻视)。错觉及幻觉使滥用者感到恐怖,幻听内容常常是侮辱性言语,说话的人可能是一个或多个熟悉或生疏的声音。
    2.思维障碍:最初表现为敏感、多疑,逐渐发展为援引观念,偏执观念,被害妄想或夸大妄想,并伴有相应的情感反应。在妄想支配下可采取冲动甚至自伤或伤人等暴力行为。
    3.上述症状在停止滥用后的数周内可以自行恢复,使用抗精神病药可缩短病程,改善症状。
    三、苯丙胺类兴奋剂相关障碍的诊断
    诊断需结合滥用史、临床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资料进行综合判断,必要时需经尿或血液的确证试验进行诊断。
    (一)临床诊断
    以下所列为临床诊断依据,必要时请参考: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中几种与苯丙胺类兴奋剂使用相关的几种主要障碍的诊断标准(见附件)。
    1.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
    非医疗目的使用苯丙胺类兴奋剂。
    2.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的依赖性
    (1)强制性和持续性地使用苯丙胺类兴奋剂;
    (2)形成对于苯丙胺类兴奋剂的耐受;
    (3)停药后出现戒断症状;
    (4)由于使用苯丙胺类兴奋剂已对个体或社会造成危害
    3.苯丙胺类兴奋剂戒断症状
    长期且大量使用苯丙胺类兴奋剂,当停止(或减少)用量后数小时至数天内出现焦虚情绪和疲乏、失眠或睡眠增多及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等。
    4.苯丙胺类兴奋剂中毒
    使用苯丙胺类兴奋剂后出现精神或行为的异常,如:欣快,焦虑,紧张,出汗,呕吐,刻板动作等中毒症状。
    5.苯丙胺类兴奋剂中毒谵妄
    苯丙胺中毒过程中出现意识不清,记忆缺陷和定向力障碍,这些异常现象在一天中可有波动。
    6.苯丙胺类兴奋剂引起的精神病
    意识清楚时,在自知力缺失的情况下,使用苯丙胺类兴奋剂后出现幻觉或妄想等精神症状。
    (二)实验室检测
    1.筛选方法
    一般使用体外检测商品试剂盒进行测定。
    2.确证法
    根据检测需要可选用气相色谱法,气质联用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等。
    四、苯丙胺类兴奋剂相关障碍的治疗
    (一)治疗目标
    理想治疗结果应是彻底戒除苯丙胺类兴奋剂的依赖;但如能减少使用剂量和频度以及将高危的使用方式(如静脉使用)改为低危(如口服)也会减少滥用所带来的危害;另外,防止复吸(发),促进使用者社会功能恢复仍是治疗的重要目标。
    (二)病史采集及相关检查
    1.用药史:系统询问苯丙胺类兴奋剂中毒、戒断症状病史,开始使用的目的、方式、频度、使用量、使用期限以及使用苯丙胺类兴奋剂的心理效应、最后一次使用剂量及时间等。
    2.躯体及精神疾病史:是否有结核、肝炎史,有无IV感染及性病史。有无幻觉、妄想、焦虑史等,还应进行躯体和精神状况检查,观察有无中毒及戒断症状等体征,必要时做心理或神经心理测验。
    3.治疗史:包括既往治疗环境(自愿或强制)、治疗方法及用药、病人的合作程度、期限、病人对治疗的态度及评价等。
    4.多药滥用史:苯丙胺类兴奋剂依赖者常常合并滥用其他成瘾药物,如 片类、镇静催眠药、酒等。
    5.家庭情况、个人史:包括家庭成员的成瘾物质使用情况、影响病人使用成瘾物质的家庭因素,病人的学业、职业情况、性格特征、同伴关系、经济及法律问题等。
    6.血液及尿液的苯丙胺类兴奋剂及其他药物的检测。
    7.传染性疾病的检查与检测
    (三)治疗
    药物治疗多为对症处理,需同时进行行为矫正及心理社会干预,达到预防复吸的目的。
    1.对症处理
    1)急性中毒
    急性过量中毒时需采取如下措施:
    (1)将患者置于安静的环境,减少环境刺激。
    (2)严密监测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循环稳定,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必要时给氧。
    (3)鼓励多饮水,如服药时间不超过4小时,可行洗胃催吐。
    (4)酸化尿液,以加快苯丙胺类兴奋剂的排泄,口服氯化胺0.5克,每3-4小时一次,使尿液p值在6?6以下。如果病人有高热、出汗,代谢性酸中毒,则不宜酸化尿液。
    (5)降低体温:可行物理降温。
    (6)惊厥:缓慢静脉注射苯二氮卓类,如地西泮10-20mg,必要时15分钟重复一次。注意静注地西泮能导致喉痉挛或呼吸抑制,因而需进行气管插管。
    (7)高血压:严重高血压可导致颅内出血,如舒张压超过120mmg,应予紧急处理,可使用酚妥拉明(phentolamine,Regitine),2-5mg,静脉缓慢注射。
    (8)兴奋激越、行为紊乱:可使用多巴胺受体阻滞剂,如氟哌啶醇2.5-10mg肌肉注射。亦可用苯二氮卓类,如地西泮10-20mg静脉注射。
    (9)谵妄:可用氟哌啶醇或地西泮控制兴奋激越、幻觉、妄想,剂量不宜太大,以免加重意识障碍。
    (10)对于极重的病便可采用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
    2)戒断综合征
    目前尚没有可以推荐的替代药物,一般来说,如能保证足够睡眠和营养,大部分病人几日后症状可逐渐消失。一些滥用者在停药后出现抑郁情绪相当 严重,可导致自杀行为,且一些人的抑制情绪会持续数周或更长,需密切注意。
    (1)对于抑郁、无力、渴求等症状严重者,可使用三环类抗抑郁药(TACs),如米帕明(丙咪嗪)50-100mg/日,应注意要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或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如氟西汀20mg/日,上午口服。
    (2)部分病人在戒断过程中可能出现幻觉、妄想,建议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如氟哌啶醇,口服2-10mg/日,待幻觉、妄想消失后应逐渐停止使用。
    (3)对于谵妄者,应注意进行系统检查,排除其他原因,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颅内出血、服用其他成瘾药物或酒精滥用等。处理见前述。
    3)精神病性症状
    (1)将患者置于安静的环境,减少环境刺激,给予充分安慰、支持,减轻因幻觉、妄想所导致的紧张不安和行为紊乱。
    (2)抗精神病药物:如氟哌啶醇,口服2-10mg/日。兴奋躁动明显者亦可用氟哌醇5-10mg肌肉注射。应注意,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者可能有多巴胺受体敏感性改变,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更易出现锥体外系反应,必要时应使用抗胆碱类药物,如氢溴酸东茛营碱(海俄辛)0.3-0.5mg,肌内注射,或苯海索(安坦)2mg/次,2-3次/日。在幻觉、妄想消失后抗精神病药物应逐渐停止使用。
    (3)如果是在急性中毒期出现的精神病性症状,处理时还应参阅急性中毒的治疗的相关内容。
    4)情绪症状
    如情绪症状持续时间不长或症状轻微可不必用药,否则应予相应的对症治疗。
    (1)抑郁:可使用三环类或选择性5-羟色再摄取抑制剂。
    (2)焦虑:建议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如 普唑仑0.4mg,2-3次/日,应注意防止此类药物滥用。
    2.心理、社会治疗
    尽管心理社会干预常不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有益于使滥用者获得身心全面康复,并为最终回归社会和预防复吸奠定基础。
    (1)认知治疗
    认知治疗的着重点:1)改变导致适应不良行为的认知方式;2)改变对使用苯丙胺类兴奋剂的错误认知;3)帮助病人应付急性或慢性渴求;4)促进病人生活技能、强化病人不吸毒行为。
    预防复吸:基于认知治疗方法,帮助病人增加自控能力以避免复吸。基本的方法为:讨论对滥用与戒除苯丙胺类兴奋剂的矛盾心理;找出诱发渴求、使用苯丙胺类兴奋剂的情绪及环境因素;找出应付内外不良刺激的方法,打破重新吸毒的恶性循环。
    (2)行为治疗
    通过正性、负性强化以及惩罚等行为技术,强化病人的不吸毒行为,减少病人吸毒行为。
    (3)集体治疗
    集体治疗使病人有机会发现他们之间共同的问题、相互理解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习如何表达自己的意愿。群体治疗给病人提供讨论和修改他们的治疗方案的场所,也可以在治疗期间监测他们的行为,制订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促进他们与治疗者保持接触,有助于预防复吸、促进康复。
    (4)家庭治疗
    家庭治疗的目的包括鼓励家人支持病人戒除苯丙胺类兴奋剂及其了成瘾性物质,使他们帮助病人调整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促使病人远离吸毒朋友,维持良好的婚姻状态。
    3.减少复吸的治疗措施
    药物依赖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减少复吸的频度及复吸的严重性是治疗的关键。预防复吸治疗主要帮助病人找出复吸的危险因素,如:渴求、戒断症状、某些条件刺激、不良的社会环境及人际关系等,使他们掌握应付不良环境及心理应激的方法。结合药物与心理、社会及行为治疗,达到全面康复和预防复吸的目的。
    (四)ATS滥用相关障碍治疗的环境与场所
    凡是怀疑为ATS滥用或依赖的个体,均需强制送到当地精神卫生机构进行检查、评估,并依据评估结果进行分别处理、对待。
    1.对于偶而吸食ATS、尿检阳性、但无明确精神症状的个体,无需特殊治疗措施,可视情况给予说服教育及心理辅导。
    2.对于业已具有明确依赖症状,或具有滥用所导致的其他生理或精神科并发症,则建议送当地精神卫生机构治疗,治疗时间一般不超过1个月。
    3.对于业已具有精神病性症状的个体,应送当地精神卫生机构治疗处理。
    需要指出的是,ATS滥用和依赖者与阿片类滥用和依赖者在滥用及成瘾后行为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因此不宜将其与阿片类依赖者置于同一病区进行管理。
 
附件一
部分苯丙胺类兴奋剂名称
    根据联合国1971年制定的“精神药品公约”,部分目前已无医用价值或极有限医用价值的苯丙胺类兴奋剂有:
    一、目前已无医用价值的苯丙胺类兴奋剂
    1.卡西酮(Cathinone)
    2.甲基卡西酮(Methcathinone,ephedrone)
    3.4-甲基氨苯唑啉(4-methylamiorex)
    4.亚甲二氧基苯丙胺(Methylene-dioxyamphetamine,MDA)
    5.N-乙基-亚甲二氧基苯丙胺(N-Ethyl-enamfetamine,MDE)
    6.亚甲二氧基甲基苯丙胺(Methylenedioxymethamphetamine,MDMA)
    二、目前仍有医用价值的苯丙胺类兴奋剂
    1.苯丙胺(Amphetamine)精神兴奋剂,食欲抑制剂
    2.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去氧麻黄硷)精神兴奋剂
    3.芬乙茶碱(Fenetylline)精神兴奋剂
    4.哌醋甲酯(Methylphenidate)精神兴奋剂
    5.苯甲吗啉(Phenmetrazine)食欲抑制剂
    6.去甲麻黄硷(Cathine)精神兴奋剂
    7.二乙胺苯丙酮,安非拉酮(Diethylpropion,Amfepramone)食欲抑制剂
    8.苄甲苯丙胺(Benzfetamine)食欲抑制剂
    9.芬坎拉明(Fencamfamin)精神兴奋剂
    10.芬普雷司(Fenproporex)食欲抑制剂
    11.马吲哚(Mazindol)食欲抑制剂,抗抑郁剂
    12.美芬雷司(Mefenorex)食欲抑制剂
    13.双苯斯酮胺(Mesocarb)精神兴奋剂
    14.匹莫林(Pemoline)精神兴奋剂
    15.苯甲曲嗪(Phendimetrazine)精神兴奋剂,食欲抑制
    16.苯丁胺(Phentermine)食欲抑制剂
    17.环己丙甲胺(Propylhexedrine)交感神经兴奋剂,食欲抑制剂
    18.吡咯戊酮(Pyrovalerone)精神中枢兴奋剂
    19.苯丙胺苄氰(Amfetaminil)精神兴奋剂
    20.氯苄雷司(Clobenzorex)食欲抑制剂
    21.芬氟拉明(Fenfluramine)食欲抑制剂
    22.呋芬雷司(Furfenorex)食欲抑制剂
    23.丙乙君(Propylhexdrine)食欲抑制剂,交感神经兴奋剂
    24.塞利吉林(Selegilin,丙炔苯丙胺deprenyl)抗抑郁剂,抗巴金森氏病药
     
附件二
诊断标准
    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中与苯丙胺类兴奋剂使用有关的几种主要障碍的诊断标准。
    (一)苯丙胺类兴奋剂使用障碍
    1.苯丙胺类兴奋剂依赖
    一种导致临床意义的损害或苦恼的适应不良的物质使用模式,其表现至少有以下3条,并且是发生于12个月内的任何时间:
    (1)耐受性,指以下两种情况之一:
    (a)为达到陶醉或所期待的效应,需要显著地增加苯丙胺类兴奋剂的使用剂量;
    (b)如果继续使用相同剂量,则效应显著减低
    (2)戒断症状,表现为(a)或(b):
    (a)有苯丙胺类兴奋剂特征性戒断综合症(参见苯丙胺戒断的诊断标准A与B)
    (b)可使用类似物质来缓解或避免戒断症状
    (3)使用苯丙胺类兴奋剂的量或时间常常超过自己的预先计划
    (4)长期希望或经过多次努力减少或控制使用苯丙胺类兴奋剂,但屡不成功
    (5)花大量时间去获取苯丙胺类兴奋剂(例如,找多位医生,去很远的地方)、或使用苯丙胺类兴奋剂(例如:接连地使用)或从苯丙胺类兴奋剂的效应中恢复过来
    (6)因使用苯丙胺类兴奋剂而放弃或减少了很多重要的社交、职业和娱乐活动。
    (7)尽管已经认识到,使用苯丙胺类兴奋剂可能引起持续或反复出现的心理或生理问题或使这些问题加重,仍然继续使用
    2.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
    A.引起有临床意义的损害或苦恼的适应不良的使用模式,表现为在既往12个月内存在以下1条或1条以上表现:
    (1)反复使用苯丙胺类兴奋剂导致不能完成在工作、家庭和学校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如因使用苯丙胺类兴奋剂而反复旷工或工作表现不良,旷课、中止学业或被学校开除,疏于照顾孩子或家务)
    (2)在可能对自身造成伤害的情形下反复使用苯丙胺类兴奋剂(如在苯丙胺类兴奋剂引起功能障碍的情形下驾车或操作机器)
    (3)反复发生因使用药物而引起的法律问题(如因苯丙胺类兴奋剂相关行为问题而被拘留)
    (4)尽管使用苯丙胺类兴奋剂而引起持续或反复出现的社交或人际关系问题,或使已经存在的这类问题加重,但仍继续使用苯丙胺类兴奋剂
    B.症状不符合苯丙胺类兴奋剂依赖的诊断标准
    (二)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障碍
    1.苯丙胺类兴奋剂中毒
    A.近期使用过苯丙胺类兴奋剂
    B.在使用苯丙胺类兴奋剂期间或使用后不久发生具有临床意义的适应不良行为或心理改变(如欣快或情感迟钝;社交能力改变;过度警觉;对人际关系过度敏感;焦虑;紧张;愤怒;刻板行为;判断力障碍;社交或职业功能损害等)。
    C.在使用苯丙胺类兴奋剂期间或使用后不久出现以下2项或2项以上症状或体征:
    (1)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
    (2)瞳孔扩大
    (3)血压升高或降低
    (4)出汗或畏寒
    (5)恶心或呕吐
    (6)体重减轻
    (7)精神运动性激越或迟滞
    (8)肌力减弱,呼吸抑制,胸痛或心律失常
    (9)意识朦胧,运动障碍,肌张力障碍或昏迷
    D.以上症状不是由其他疾病引起,也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来解释。
    2.苯丙胺类兴奋剂戒断
    A.在长期且大量使用苯丙胺类兴奋剂后停止(或减少)用量。
    B.在条目A发生后数小时至数天内出现以下两项或两项以上改变:
    (1)疲乏
    (2)生动而令人不愉快的梦
    (3)失眠或睡眠增加
    (4)食欲增加
    (5)精神运动性迟钝或激越
    C.条目B中的症状引起有临床意义的苦恼或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损害。
    D.以上症状不是由其他疾病引起,也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来解释。
    3.苯丙胺类兴奋剂中毒谵妄
    A.意识不清(即对环境领悟的清晰度减低),伴有注意的集中、维持或转移能力减低
    B.认知有改变(如记忆缺陷、定向不良、言语困难)或发生知觉异常,不能用原先存在或正在进展的痴呆来解释
    C.症状在短时期(一般几小时或几天)内发展起来,并且在一天内有波动趋势
    D.从病史、躯体检查或实验室检查的证据能表明(1)或(2):
    (1)A和B的症状发生于苯丙胺中毒过程中
    (2)苯丙胺使用是障碍的病因
    4.苯丙胺类兴奋剂引起的精神病性障碍
    A.突出的幻觉或妄想(注:不包括病人自知是苯丙胺类兴奋剂引起的幻觉)
    B.从病史、躯体检查或实验室检查有证据表明(1)或(2):
    (1)A项症状发生于苯丙胺类兴奋剂中毒或戒断时
    (2)苯丙胺类兴奋剂使用和出现的障碍在病因上有关系
    C.不能用非苯丙胺类兴奋剂引起的精神障碍来解释。以下情况提示,精神障碍可能不是由苯丙胺所致:用药前已有症状;症状在急性戒断或严重中毒停止后持续存在相当长时间(例如,约1个月);症状难以从药物类型、用量、持续时间加以解释;其他证据能提示存在独立的非苯丙胺类引起的精神病性障碍(例如,病史中有反复发生的与用药无关的发作)。
    D.障碍不仅出现于谵妄病程中。
      
附件三
术语注解
精神活性物质(psychoactive substances)
    指能够影响人类心境、行为、改变意识状态,并有依赖性潜力的一类化学物质,人们使用这些物质的目的在于取得或保持某些特殊的心理、生理状态。
    根据国际分类,将成瘾物质分为:麻醉药品(narcotics),包括阿片类、可卡因类和大麻类;精神药物(psychotropic drugs),包括苯丙胺类兴奋剂、镇静催眠药和致幻剂。
依赖(dependence)
    是指一组认知、行为和生理症状群,使用者尽管明白使用成瘾物质会带来明显的问题,但还在继续使用,自我用药结果导致了耐受性增加、戒断症状和强制性觅药行为(compulsive drug seeking behavior)。所谓强制性觅药行为指使用者不顾一切使用药物,是失去自我控制的表现,而不一定是人们常常理解的意志薄弱或道德的问题。
    传统上,将依赖分为躯体依赖(physical dependence)和心理依赖(psychological dependence)。躯体依赖也称生理依赖,它是由于反复用药所造成的一种适应状态,主要表现为耐受性增加和戒断症状。心理依赖又称精神依赖,它使吸食者产生一种欣快的感觉,驱使使用者为满足这种感觉反复使用药物。
强制性觅药行为(compulsive drug seeking behavior)
    见依赖条目
心理渴求(craving)
    一种强烈、难以抑制的觅求药物的欲望。
滥用(abuse)
    指一种非医疗所需的不良用药方式,由于反复使用药物导致了明显的不良后果,如不能完成重要的工作、学业,损害了躯体、心理健康,导致法律上的问题等。
耐受性(tolerance)
    指药物使用者必须增加剂量方能获得所需的效果,如仍以原来的剂量则达不到所追求的效果。
戒断综合征(withdrawal syndrome)
    指停止使用药物或减少使用药物后或使用拮抗剂后所出现的特殊的心理生理症状群。不同的药物所致的戒断症状因其药理特性不同而异,一般表现为所使用的药物的药理作用相反的症状。例如苯丙胺类兴奋剂依赖戒断后出现无力、思睡、情绪抑郁等症状;而酒精(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依赖戒断后出现兴奋、不眠,甚至癫痫样发作等表现。
谵妄(delirum)
    在意识清晰度降低的同时,出现大量的错觉、幻觉,以幻视多见,视幻觉及视错觉的内容多为生动而鲜明的形象性的情境,如见到昆虫、猛兽等。有的内容具有恐怖性,患者常产生紧张、恐惧情绪反应,出现兴奋、思维不连贯、理解困难,有时出现片断妄想。患者的定向力全部或部分丧失,多数患者表现自我定向力保存而周围环境定向力丧失。谵妄状态往往昼轻夜重,持续时间可数小时至数日,意识恢复后可部分遗忘或全部遗忘。
成瘾(addiction)
    5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委员会将药物成瘾定义为:“由于反复使用某种药物所引起的一种周期性或慢性中毒状态,具有以下特征:(1)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强制性地驱使人们使用该药,并不择手段去获得它;(2)有加大剂量的趋势;(3)对该药的效应产生精神依赖,也可产生躯体依赖;(4)对个人和社会都产生危害。由于“成瘾”这一术语用途太宽泛,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用“依赖”来代替“成瘾”。
脱毒(detoxification)
    指通过躯体治疗,减轻戒断症状,预防由于突然停止使用成瘾药物可能引起的躯体戒断症状的过程。可使用相似药物替代的方法进行脱毒治疗。脱毒治疗一般在封闭的环境下进行。脱毒治疗仅仅是戒毒治疗最初的一步,脱毒后的心理社会康复、预防复吸以及回归社会是一长期、艰巨的过程。
幻觉(hallucination)
    指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幻觉是临床上最常见而且重要的精神病性症状,根据其所涉及的感官分为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内脏性幻觉等。药物依赖相关的幻觉多为幻视与幻听。
妄想(delusion)
    是一种病理性的歪曲信念,为一种病态的推理和判断,尽管与事实不符,但病人坚信不移。临床上通常妄想的内容将妄想分为:有被(迫)害妄想(患者坚信他被迫害、被跟踪、被监视、被诽谤、被隔离等)、关系妄想(患者将环境中与他无关的事物都认为是与他有关)、夸大妄想(患者认为自己有非凡的才知、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地位,大量的财富和发明创造,或是名人的后裔)、嫉妒妄想(患者无中生有地坚信自己的配偶对自己不忠实,另有外遇)等等。
精神病(psychosis)
    一类严重的精神疾病,主要表现为幻觉、妄想、思维障碍、明显的行为紊乱及现实检验能力的丧失,常见的如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
    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疾病,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和环境不协调为特征。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病程迁延,有慢性化倾向和衰退的可能,但部分病人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状态。偏执型(paranoid type)精神分裂症是最常见的类型,以相对稳定的妄想为主,往往伴有幻觉(特别是幻听)。
多巴胺(dopamine)
    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神经递质,与运动、情绪等生理活动有关。
5-羟色胺(serotonin,5-)
    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神经递质,与食欲、疼痛、情绪、睡眠、体温调节等多种生理活动有关。
激越(agitation)
    为伴有运动不安的焦虑状态。
精神病性症状
    主要指幻觉、妄想及现实检验能力丧失等症状。
三环类抗抑郁药(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CAs)
    是用于治疗抑郁症状的一类药物,主要有米帕明(imipramine)、氯米帕明(clomipramine)、阿米替林(amitriptyline)、多塞平(doxepin)等。这类药物的适应症包括抑郁症、强迫症、惊恐症等。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SSRIs)
    是一类新型抗抑郁药物。主要有: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和西酞普兰。适应症与CAs类似,抗抑郁作用与CAs相当,但具有不良反应轻,服药方便等特点。
抗精神病药物(antipsychotic drugs)
    既往称神经阻滞剂(neuroleptics),具有阻滞多巴胺等受体的作用,常用药物如氯丙嗪、氟哌啶醇、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等。具有控制幻觉、妄想、思维障碍、行为紊乱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和其他具有精神病性症状的精神障碍。
苯二氮*"类药物(benzodiazepines)
    为一类常见抗焦虑药物,具有抗焦虑、镇静催眠、抗惊厥、肌肉松弛作用,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常用的有地西泮、阿普唑仑、劳拉西泮、硝西泮、氯硝西泮等。
生活技能(life skills)
    指一个人有效地应付日常生活的需求和挑战的能力,也称为心理社会能力。生活技能在使一个人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使个体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表现出恰当和健康的行为。生活技能包括的范围很广,如正确做出决定、建设性解决问题、创造性及批判性思维、良好的交流及人际交往技巧、正确认识自我、善解人意、良好应付应激与挑战的能力等等。吸毒个体,特别是青少年吸毒者往往缺乏必要的生活技能,社会适应差,这是导致吸毒与戒毒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适应不良行为(maladaptive behaviors)
    是一类具有适应性质的不良行为。行为的结果对个体、群体、社会有害。例如吸毒、酗酒虽有缓解不良情绪的作用,但结果有害。
锥体外系症状(extrapyramidal symptoms)
    系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最常见的神经系统副作用,以类帕金森氏症最为常见,表现为运动不能、肌张力高、震颤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